7月29日是2019年的全球地球生态超载日。但这并不是一个值得庆祝的“节日”,根据全球足迹网络组织的计算,到这一天,人类所消耗的自然资源已经超过了这一年地球可再生资源的总量。这意味着在之后长达5个月的时间里,我们都将过着生态“透支“的生活,比如,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远超出海洋和森林的吸收能力,森林采伐速度也超过了树木的生长速度。
这个数字的背后是地球、大自然敲响的生态警钟:地球的生存状态非常严峻,我们当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不可持续的。同时也告诫我们应该立即行动,维系地球的生态“收支”平衡,让环境与人和谐共生,推动可持续发展。
世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?这必然需要来自公众、企业、政府和全社会的足够关注和支持。不论是指引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指南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)》,还是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(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)促成各国达成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协定和倡议,都提出社会的可持续有赖于商业的可持续,商业的可持续则有赖于企业的可持续。
作为社会生产主体和产业核心参与者,企业无疑是核心推动方,在技术创新、引领生产消费方式、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,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。而百年企业施耐德电气对可持续发展的实践,可以用“持之于恒,使命必达”、“行胜于言”以及源于使命、融入战略和业务、联动生态圈来形容和总结。
首先,施耐德电气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源于强大的使命感。现在全球还有约10亿人口没有用上电,6300万欧洲人口处于能源匮乏之中。我们一直认为每个人都有获取更多能源的权利。
未来40年,全球能耗将是现在的1.5倍。如果要实现《巴黎协定》全球升温不超过1.5摄氏度的目标,就必须将温室气体排放量缩减一半,能源使用效率提高3倍。可以说,能源效率、资源效率是实现地球可持续发展的底线。除了确保获取能源的基本权利,施耐德电气还希望以更少的资源创造更多的价值。
这种使命感驱使我们付诸实践。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,施耐德电气从气候、循环经济、健康与权益、道德和发展五大维度制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战略,2015年来全球使用统一的、覆盖以上五个维度的“可持续发展影响指数报告” 包含21项指标,用来评估可持续发展表现。从下面这张图可以清晰地看到这21项指标。
截止到2019年第二季度,施耐德电气可持续影响指数拿到了6.78分(满分10分,2019的年度目标为7)。成绩单中值得分享的亮点非常多。以循环经济为例,Green Premium认证标志对施耐德电气产品在有毒有害物质、碳足迹方面有严格的要求,还公开了产品从生产到降解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信息。到2020年,我们计划实现75%的销售收入来源于Green Premium项目,2019年第二季度已经达到了49.7%。2018年,我们帮助客户共减少43000吨一次能源的消耗、510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。全球200个工厂中的178个已实现零废物填埋,其中,中国23家工厂中的22家都实现了这个目标。
我们在绿色智能制造方面的表现也受到不少认可。施耐德电气在上海、武汉、天津的三家工厂,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评审荣膺国家级“绿色工厂”称号。武汉工厂更是凭借率先在中国应用智能制造技术,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评为“发展中的灯塔工厂”。
在我们看来,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的背后有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,就是技术创新。施耐德电气服务的楼宇、数据中心、工业和基础设施四大终端市场所消耗的能源占全球能耗的70%,其中蕴含着巨大的能效提升潜能。所以,除了自身在管理、经营、生产中践行可持续发展,我们还通过创新的数字化技术、解决方案和丰富的行业经验,去赋能客户和产业。可以说,我们的所有业务、技术都与效率、可持续性息息相关。
2016年以来,施耐德电气基于新一代的物联网EcoStruxure平台,引领全球能效管理和自动化领域的数字化转型。通过大量客户案例反馈,我们发现在可持续发展层面,EcoStruxure的推进可以将能源效率提升多达85%,碳足迹减少到50%。
例如,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北院希望升级其原有建筑自动化系统,以缓解后勤滞缓问题。借助施耐德电气基于EcoStruxure的解决方案,华山北院实现管理效率提高20%,能耗降低18%。通过数字化转型,华山北院成功变身“明日智慧医院”,大幅提升了患者满意度,进一步保障了用电安全。
可持续发展一定不是某个企业的“单打独斗”,而要带动上下游的朋友圈,整合社会资源,实现共同创新和共建可持续发展。施耐德电气也在为探寻更有效、更可持续的发展模式,以一带多,推动可持续发展从“落地生根”到“遍地开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