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肺炎疫情影响,复工困难、人力匮乏是诸多行业面临的难题,不少企业则将目光转到机器人身上。记者了解到,机器人研发企业的下游订单近期持续增加,机器替代人工正逐渐成为不少制造企业的重要选题。尽管国内产业依旧面临不少痛点问题,但这一千亿级的市场亦有望在疫情结束后引起前所未有的关注。
下游需求明显提升
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行业转暖信号浮现,一线企业感受最为明显。
“能明显感受到整个下游制造业对自动化需求的提升”,3月12日,拓斯达相关负责人向财联社记者表示。拓斯达为下游制造业客户提供工业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及相关设备,下游客户主要集中在3C、汽车、新能源几个行业。“这段时间一些企业会跟我们提出需求,普遍的意向是未来自动化率要提高。一方面是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,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良品率”,该负责人说道。
事实上,随着工业机器人成本迅速下降,自2018年开始,一些中型企业开始批量化采购智能设备。到2019年,中小企业上线自动化项目的也越来越多。
据国家统计局公布,2019年12月,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20014台,同比增长15.3%。受宏观经济下行的影响,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量从2018年9月开始经历了连续13个月的下滑,直到2019年10月才转正,随后,增速开始逐月加快。
与此同时,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,服务机器人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发挥了积极作用。大疆的“御2”被社区、道路检查点用于远程体温检测,赛为智能的“赛鹰”被用于消杀工作和疫情防控宣传喊话。在湖北武汉仁和站点到第九医院,京东配送机器人能够完成超过50%的订单量。
“因为疫情的原因,京东物流X事业部已提前启动无人配送车量产”,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财联社记者。据悉,京东无人配送车的原定量产时间周期在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上半年,但现在已经提前到2020年3月至4月。
国产化率逐步提升
今年2月24日,工信部印发《关于有序推动工业通信业企业复工复产的指导意见》,要求在确保疫情防控到位的前提下,推动非疫情防控重点地区企业复工复产,努力实现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目标任务。包括机器人产业在内的多个新兴产业被反复提及。“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复工复产”一节提出:重点支持5G、工业互联网、集成电路、工业机器人、增材制造、智能制造、新型显示、新能源汽车、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。
事实上,在全球机器人市场快速爆发的背景下,智能制造技术迭代升级,工业机器人规模化应用早已成为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。国家发改委、工信部出台的《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(2016-2020年)》中指出,到2020年,国内工业机器人密度目标是达到150台/万人,工业机器人未来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。
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,国产品牌机器人的市占率逐步提升。以机器人产业链较为完备的深圳为例,深圳市机器人协会有统计显示,截至2018年,当地机器人企业已达649家。其中,大疆、赛为智能、奥比中光、优必选等已成长为行业知名企业。从整体来看,深圳市工业机器人产业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程度,2018年的产值就已超过800亿元;伴随着工业机器人发展,服务机器人去年产值也已超过300亿元,增幅超过20%;控制器、伺服驱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崭露头角,弥补了行业空白。
一名业内人士表示,当前,全国机器人产业链逐步完善,国产机器人销售规模总体呈上升趋势,虽然目前还处于国产替代阶段,但产品质量逐步在向国外“四大家族”靠拢。
蕴藏巨大想象空间
目前,全球高端市场仍被机器人“四大家族”垄断,分别是瑞士的ABB、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、德国的库卡。截至2018年,“四大家族”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超过50%,以快克股份、科瑞技术、克来机电、机器人、埃斯顿、拓斯达等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品牌市场份额为23.7%。
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为控制器、伺服电机、减速器,与“四大家族”在关键零部件制造上的差距,一直是国内企业的痛点。
不过,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,国内企业大疆创新是全球的领头羊。根据IDC的数据统计,大疆创新占据着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。根据2019年5月大疆方面公布的数据,公司产品已有8成出口海外市场。工业机器人也正在向海外拓展。拓斯达相关负责人介绍,“直角坐标机器人出口到了东南亚、非洲、南美的一些国家,不过这些属于标准品,销量目前也比较小。”
尽管“痛点”依然存在,但机器人的市场前景被广为看好。新时代证券研报表明,中、日、韩、美、德合计对于机器人产业的需求占全球73%,也是主要制造国。中、日、韩三国均有完整产业链。中国基于持续的工程师红利和世界前列的人工智能技术优势,有望比肩发达国家,引领未来机器人产业的发展。
另一方面,机器人市场空间广阔、蓄势待发。据前瞻预测,全球工业电机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的增长,预计在2020年将突破8000亿美元,2023年达到9500亿美元。中国作为机器人全球最大的市场,有望孕育出这一领域的大型企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