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球已步入新工业革命时代,在新基建浪潮引领下,工业互联网蓬勃发展,日益成为新工业革命的关键支撑和深化“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”的重要基石,全球抗疫的严峻局面对工业互联网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。
“工业互联网+”在先期探索实践的基础上,更是强势闯入公众视野,成为全国两会期间的焦点。面对这股蓄势而来的技术浪潮,尽管传统制造巨头和新兴技术企业纷纷入局,但对普通大众来说,它还是一个模糊甚至有些遥远的概念。
到底什么是工业互联网?国家政策对工业互联网有哪些?工业互联网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?
“工业互联网”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,随后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(IIC),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。除了通用电气这样的制造业巨头,加入该联盟的还有IBM、思科、英特尔和AT&T等IT企业。
工业互联网的本质和核心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把设备、生产线、工厂、供应商、产品和客户紧密地连接融合起来。可以帮助制造业拉长产业链,形成跨设备、跨系统、跨厂区、跨地区的互联互通,从而提高效率,推动整个制造服务体系智能化。还有利于推动制造业融通发展,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跨越发展,使工业经济各种要素资源能够高效共享。
工业互联网被称作是“互联网的下半场”——上半场是以日常生活为应用场景的消费互联网,普通大众容易有切身感受;相比之下,工业互联网主要面向企业,且基建难度大,投资周期长,公众意识也淡得多。看起来,这“下半场”比“上半场”更难打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院士认为从一定意义上来讲,“相对于消费互联网使用者的低门槛,工业互联网的终端是多样性、碎片化的,整个网络流程比较复杂,需要跟生产过程紧密关联,不同行业、不同企业之间个性化的部分较多,它对网络性能的要求也远高于消费互联网。尽管有难度,但我认为工业互联网的一个特点是,你可以从任何一个环节切入,只要能把数据搞活,最终可以全部拉通,获得效益。”
国家层面对工业互联网建设的政策
以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,并非只是为了应对当前形势的短期举措,而是早有布局的顶层设计。据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鲁春丛副局长介绍:“2017年年底,国务院发布了《关于深化”互联网+先进制造业“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》,对我国发展工业互联网做出了全面部署,成立了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,发布了三年行动计划,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收官之年,我们正在启动面向‘十四五’的五年行动计划。近年来,工业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创新非常活跃,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”。目前,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围绕高质量的网络、标识解析体系、大数据中心、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四个方面展开。
工业互联网令人大开眼界的应用场景
在工业互联网这条跑道上,一批企业凭借领先意识超前布局,展开了一系列极富探索性和创造性的产业实践,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。
第一类,对企业进行数字化、网络化、智能化的改造,提高生产效率。
举个例子,在质量检测方面,原来靠肉眼需要三四个小时,现在我们利用5G网络加上8K相机视觉检测和人工智能算法,整体下来也就是三到四分钟。
第二类,展开跨区域、跨行业、跨企业的网络化协同,实现不同领域资源的最佳配置。
战“疫”期间,海尔集团运用工业互联网快速调配海尔在全球的资源,为武汉抗疫提供救援物资,同时还利用工业互联网建立了抗疫物资的供需对接平台,帮助生产企业物资和疫区需求的高效匹配。
第三类,工业互联网通过数据的精细化和易获得,辅助实现“按需定制”。海尔医疗运用物联网技术打造了生物样本网、疫苗网、血液网,让过程可追溯、可监测。
第四,服务化的延伸。工厂企业在卖出去的设备上安装通信模块,那么企业就能通过收集信息,做到故障监测、在线维护等,为企业带来额外价值。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,帮助客户远程管理设备,提供远程监测、维修、服务等。将钢铁设备从一个“铁疙瘩”,变成了智能设备,从简单的卖产品转变为卖产品+服务。
发展好工业互联网,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技术创新、制度创新当然重要,央视网《云起》特别节目突出强调了“融合创新”的重要性:一方面要结合各自优势,一方面要跨过原有的知识门槛和界限。节目着力分享的态度是:“一定要跳出企业看企业,从更加宏观的层面来思考工业互联网的建设。”
工业互联网将对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?
一是体验的改变,消费者过去更多关注的是产品,但是通过工业互联网可以进入很多智能化的生活场景;
二是身份的改变,从过去被动的消费者,升级为可以进行按需设计的“主人”。
在今年以前,工业互联网或许还只是一门“选修课”,但今年以来尤其是全国两会之后,这已然变成了“必修课”,工业互联网时代,企业将具备自主学习、自我优化、自主决策、自我组织等能力,可以高效地完成生产过程中柔性化、智能化以及高质量化的任务;能够将管理、运营、决策及优化等任务融为一体,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转型。